網際網路的匿名性
網際網路最大的魅力莫過於其豐富的自由性,而這種自由如何發揮,重點在於網際網路所具有的匿名性性質。1993年7月5日在《紐約客》所刊登的一則漫畫的標題中,「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充分顯現出了任何人都有能力在網路上隱藏與自己相關的線索,網路的匿名性讓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化身為另一個性別、年齡,甚至種族的人。
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的階級地位很有可能不再是具有絕對的意義,因為任何人都有能力在網路上重製個人的身分。起初,文字做為網路書寫、甚至是表達個人看法、價值觀的一種方式,而在現今圖像、符號當道的網際網路中,文字不再能做為唯一可以「說故事」的方式。
自我身份的重構
在愛情公寓中,除了一些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照片等(都能夠進行造假)之外,還提供了不等的功能或服務讓網友來「說」關於自己的故事,就Goffman的戲劇理論而言,Goffman認為社會是一個舞台,人們使用道具和布景創造各種形象的演員,例如:穿名牌衣服(或許無意炫耀穿名牌),但他穿的名牌卻可以傳達出一個印象。如同人在互動中會希望表現出穩定的自我,讓他人接受,努力進行特殊的形象整飾(impression manafement),控制自我表現出的行為,在一定社會場景中給對方一個好印象。
而當人們使用愛情公寓裡的功能與其他人進行交談、互動,其實就是刻意戴著某種面具來展現某種身份,一來有意刻意隱瞞真實世界裡的客觀身份,二來嘗試透過虛擬化身來探索如何展現自我身份。例如,原本我是個不修邊幅的人,但卻能夠透過愛情公寓裡提供的個人造型(風度翩翩紳士裝扮)營造出我是個具有時尚、有禮、浪漫等特質的男孩(如下圖示)。

網際網路作為一個允許多重認同的場域,我們身居其中能夠自由去探索自我甚至改變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個人可以在網路中操演各式各樣的自我,不必對應日常真的真實生活,人們即可揭露出潛意識中的期待,嘗試不同扮演,擴展自我。換句話說,在愛情公寓裡,那個風度翩翩的「我」才是真正的我,這是重構自我身份的另一個方式,也是滿足自我認同與幻想的追求。
生活風格,物以類聚
而除了對自我身份的重構與認同之外,愛情公寓也可以說是一種生活風格的再現,生活風格能夠是個人追求生活型態的方式,也可以是個人品味的展現,Bourdieu指出,人們會憑藉著習癖(habitus)來認知、解讀和評價文化品味,而習癖(habitus)是提煉於人們過去的生活經驗,亦即,個人生活風格的展現乃是由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所形成,換句話說,現實生活中,我是個喜歡運動,熱愛大自然的男孩,而在愛情公寓中,我會將我的小窩佈置陽光、運動風格的房間(如下圖示)。

而Bourdieu又說,人們會依據習癖(habitus)分類品味,但其實也分類了自己。在愛情公寓中,如何吸引人是相當重要的一點,透過生活風格的再現,我可以吸引和我具有相同喜好的人,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而在缺乏真實身份的線索可尋之下,擁有同樣的興趣或偏好成為與他人交往或互動的重要依據,因此,在愛情公寓中的第一眼印象,個人形象的塑造與風格的展示便成為能否有後續發展的重要關鍵之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