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虛擬同居:為什麼要用鍵盤和滑鼠談感情?
幻想空間中的同居
拜科技所賜,現代的社會比起傳統社會是更為進步了,科技帶動整體社會的蓬勃發展,不論是在文化、基礎建設、經濟體系上都有著明顯的改變,而我認為科技的進步是源自於對前個世代的反動,不斷挑戰舊有的觀念,才有突破現狀的可能。從另個角度來看,科技不但挑戰自己,也挑戰既有的思想與文化,過去在老一輩的觀念中,認為「同居」是社會道德或社會期待所不認可的,是傳統婚姻制度下所不允許的行為,然而,儘管現代社會已愈趨開放,不少人在結婚之前就已經是同居狀態,但不可諱言的是,仍有許多人認為在婚前同居是「不好」的行為。
科技雖難以撼動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但卻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在網路世界中可以卸除現實生活中的束縛,具有液態流動身份的虛擬化身,隱藏了在真實世界中被諸多社會規範所約束的理性自我,揭露了被壓抑潛藏在內心世界的另一個渴望自我。網際網路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幻想的空間,也許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同居,但卻能夠在虛擬世界中與另一個人共享一個「家」,愛情公寓中的「虛擬同居」正是一個這樣的機制。
愛情公寓中的虛擬同居
在愛情公寓中的虛擬同居是一種心理上的同居,不存在實體的建築空間,雙方也無法面對面接觸,而是藉由愛情公寓提供的功能或服務達到情感上的交流。男女雙方在愛情公寓提供的「小窩」中共同生活,在這個虛擬空間中,可以佈置房間、留言給對方、贈送虛擬禮物或卡片、一起養寵物、澆花等,而除了可以交換彼此的生活經歷或是心情之外,兩人還可以一起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共同的回憶,彷彿就如同真實世界中的同居一般。
虛擬同居的參與動機
而究竟是什麼原因,或是在什麼樣的條件影響之下,人們會想要進入虛擬同居的世界?
曾智彥在其研究中指出,虛擬同居者的參與動機上最主要是以「交新朋友」為主,其中包含了純交友、先交友後愛情與純愛情的動機。純交友是指有些人只是單純想要交朋友,雙方的關係僅止於網路上而已;有些人則是以交友為先,後來若是找到適合對象再進一步發展;而少數人則是偏向尋找愛情為目的。其次的參與動機依序則是「好奇」、「體驗同居」與「獲得認同感」。
而除了上述幾點之外,我認為可以進一步從心理層面去探討,也就是說虛擬同居能夠滿足人們內心的幻想,人們沉浸其中,找尋心靈上的寄託。在愛情公寓中,沒有了傳統社會觀念的包袱,只要雙方看對眼就可以一起同居,能夠充分滿足想要嘗試「同居」的欲望,而且也不必擔心現實同居生活中所會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於渴望有人能夠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點滴的人來說,提供了一個幻想的園地,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沒有同居的對象,但在愛情公寓裡,他們有一個「家」,他們可以在這裡彌補現實生活中的失落。談戀愛、找到幸福的感覺,彈指之間變得輕而易舉。
消費習慣的改變
另外,愛情公寓台灣區負責人林志銘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則談到,經濟不景氣之下,網友對網路產生寄託,投注很多時間在網路上,藉由網路上的活動去取代在現實生活中必需花錢才能享受到的滿足。換言之,在景氣不好的情況下,造成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從以前吃大餐、看電影、逛街等娛樂活動,轉變成選擇在家看DVD、上網玩線上遊戲等,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的消費預算縮編,人們轉而向網路尋求解脫。林志銘認為這有可能是「愛情公寓」在經濟不景氣影響下,仍然能夠不受影響並穩健成長」的原因之一。
動機與需求密不可分
另外一點,我想提的是,除了上述的種種原因之外,是否還遺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動機,例如,除了正常的交友關係之外,是不是也有人是為了找尋所謂的「一夜情」而踏入這個虛擬世界?而根據新聞報導也指出,過去的確有人利用愛情公寓進行援交詐騙。這幾個動機是我們不希望在愛情公寓中所出現的,甚至是整個網際網的環境之中(雖然難以避免),但是既然要談動機,就必須回歸到使用者的需求之上,不論是心理或是其它層面上,一旦能夠更了解使用者參與的動機,就更能知道使用者需要什麼,業者(如愛情公寓)也才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與功能,而這是我們所樂見的。
資料來源:愛情公寓、曾智彥,(2007)。《虛擬同居之遊戲、快感與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愛情公寓」網站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PChome 新聞、NOW news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意見:
在一天裡
使用電腦
連結網路
花了多少
時間的呢
^_^
我想關於這個問題應該是因人而異吧!
就圓餅理論來說,使用媒介的時間是固定的。
因此如果使用網路的時間多,相對使用其他媒體的時間就會減少(如電視),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指出,喜歡使用某項媒介(如看電影)的人並不會因為使用其他媒介的時間增多,
而相對減少看電影的時間。回應並沒有很好,請見諒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