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虛擬同居:如何選擇同居對象?
在上篇文章中曾談論到,虛擬同居中的友誼之形成與信任及自我揭露程度有所相關,而這篇文章的目的,則主要是針對在虛擬同居之前,如何選擇同居的對象進行探討。
擇友策略
愛情公寓最主要就是提供了一個「溝通的空間」,讓使用者在其中與他人進行交流,透過網頁上的印象整飾,建構出網路世界中的自我。而信任是建立一段良好關係的基石,但在信任之前,人們會根據某些判斷或偏向來決定是否開始這一段關係,現實生活中如此,在愛情公寓中的世界亦是如此,曾智彥在其研究中指出,使用者在虛擬同居前的擇友策略中,主要可分為三種策略:主動搜尋的「篩選策略」、被動挑選的「自我呈現策略」、互動式的「互餽策略」。
主動搜尋的「篩選策略」
主動搜尋的「篩選策略」是指,使用者會透過瀏覽其他人的套房擺設、愛情白皮書、日記內容等來尋找與自己在態度、想法、或觀念等一致的人,而個性的好壞與否也是使用者關注的另一個因素,特別是具備了幽默、老實、誠懇等特質的人越能吸引人,另外,相對於找尋相似性的作法,對於與自己在背景或個性不同的人,同樣也會產生吸引力。
被動挑選的「自我呈現策略」
為了能夠吸引其他人對自己產生興趣,使用者會在「暱稱的更換」、「自我介紹的魅力」、「日記的書寫」、「圖像化識別」等網路文本上用盡心思去營造,例如透過日記的書寫,透露自己的近況,引起別人的關心或注意,或是以某類風格的裝扮吸引喜愛這類風格的人。而透過這些網路文本的使用,使用者能夠呈現或變換出不同的自我。也就是說這是一種企圖利用愛情公寓提供的各種功能(如外貌裝扮、自我介紹等),創造出「可能」會吸引其他人的某些條件,經由這種主動的自我呈現,但卻被動等待其他人來與我進行交談或互動的方式。
互動式的「互餽策略」
有別於主動與被動的兩種策略,互動式的「互餽策略」是結合上述兩種方式進行擇友的策略,這種方式主要是取決於自身或對方的舉動來做判斷,通常是某一方對於另一方有了初步印象之後,憑著「你喜歡我、我喜歡你、你更喜歡我」的螺旋,進而發展出如螺旋般喜歡的正向回應。換言之,雙方對彼此的所作所為有所回應,持續的向對方表示好感,達到一種加乘的效果,藉由這樣你來我往的方式,雙方便有可能會發展出虛擬同居的關係。
策略的使用
整體而言,在愛情公寓中,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不同的策略,對有興趣的對象提出同居的邀請書,或是營造出一個更能吸引他人的自我形象,而在挑選對象時,有人可能會長期的使用一直都奏效的相同策略,也有人交替使用不同的策略,這是因為過去的經驗可能有成功也有失敗,所以每當尋找或吸引擇友對象一次,使用者就會修改每一次的擇友策略。而從這三種策略來看,互動式的「互餽策略」其實就是結合了主動與被動的策略,而使用者也並非只是單就某個策略進行使用而已,事實上,當我們被動的呈現自我時,就是主動的在替自己進行搜尋的策略。
資料來源:愛情公寓、維基百科、曾智彥,(2007)。《虛擬同居之遊戲、快感與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愛情公寓」網站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虛擬同居:友誼如何形成?
藉由社會化的過程,一個人從嬰兒時期開始學習各種態度、價值、行為等,並將之內化,使自己成為一個能夠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的個體。而在此社會化過程中,與他人的接觸是極為重要的一環,透過與他人的相處,我們得以形塑自我的形象與認同,也藉此建立不同的相處模式。舉例來說,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如剛進入大學),在這個環境中有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人,而如何從這些人之中「挑選」出能夠發展並維持或是拒絕往來的人,可能是因為興趣,例如我喜歡打籃球,所以當我知道某人也喜歡打籃球時,我會特別注意他;也可能是因為個性,一個實事求是跟一個粗線條的人,很有可能會彼此互相對立。
信任至上
而影響友誼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是「信任」則是維持這段人際關係中最關鍵的因素,在現實生活中,除非刻意隱藏某些個人條件,透過面對面的交流,我們在相處的過程之中可以很容易的判斷,這個人值不值得信任?當我們與某個人相處的越久,會開始慢慢的熟悉、瞭解他,對方也會在相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透露出關於個人的一些訊息(如個性、喜好等),我們便是根據這一來一往的互動中,選擇相信或不相信,也影響著這段人際關係發展的進程。
友誼如何形成
但是在網際網路中,是一個主要以文字為溝通語言的交流環境,缺乏了一些社會情境線索,如表情、動作等非語言傳播,很多時候,我們是透過文字的交談來理解電腦彼端的那個人。雖然CMC和FTF在本質上就有很大的差異,但也由於傳播科技的進步,線上人際關係的發展早已難以用過去傳統的CMC理論加以解釋,在這個虛擬的空間之中,同樣有可能超越傳統的人際管道,發展成進一步的親密關係。而虛擬同居是愛情公寓中最重要的部分,小窩裡的友誼則是如何形成的?林佳瑩在其研究中,則針對這個部份進行了探討。
信任與自我揭露
林佳瑩在其研究中指出,「虛擬同居」滿足了人們心中的幻想,可以重新塑造一個全然不同的性別、角色,透過網路上的人際交往,人們可以隨時進行溝通,並展現個人的魅力,更能夠藉由訊息的傳遞,進行個人喜好上的判斷,或是判斷對方的意圖,而「自我揭露」是建立線上友誼關係的重要因素,大部分的使用者也都認為在網際網路中能夠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研究中並指出,信任與自我揭露具有顯著正相關,當愛情公寓的使用者信任越高時,自我揭露也會越高,反之亦然,也就是說使用者對網際網路越信任,會透露出更多關於自己的訊息。
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出,網路(或該研究中的愛情公寓)做為一個人際關係的交流平台,其信任程度對於人們願意在虛擬世界中透露出更多關於現實生活中的相關訊息扮演了重要的關鍵,對於其他使用者的信任程度,同樣也決定了自我揭露程度的高低,當我越信任你時,我會告訴你更多關於我的事情,而我告訴你越多其實也正代表著我越信任你。因此,文字做為網路上主要的溝通語言,在這場愛情公寓的遊戲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不論是個人特質的描述(如基本資料)、運用文字的能力(甜言蜜語或幽默對談)等,不但是初步取得好感及信任的第一步,同時也是發展並維持友誼(甚至是親密關係)的竅門。
關於CMC的修正
回到傳統CMC對於線上人際關係的討論,如社會情境線索缺乏假說、社會臨場感理論、媒介豐富理論等都指出,CMC對於人際關係的發展有所限制,但是傳播科技的快速發展則使得這樣的說法有待修正,例如使用笑臉、臉紅等表情,符號或特有的網路語言(如ORZ)尚可彌補缺乏非語言傳播之不足,而藉由這樣的互動方式,情感的流動將更為豐富,是故,當兩個陌生人選擇在愛情公寓中進行虛擬同居,甚至發展出線下的親密關係時,著實也不需太過驚訝!
資料來源:林佳瑩,(2005)。《虛擬同居成員之友誼形成─以愛情公寓網站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愛情公寓環島行
之前我曾經在這篇文章中,介紹了愛情公寓一些基本的玩法,提供了什麼樣的服務或功能等,並打算將愛情公寓的玩法分為入門篇以及進階篇,不過,後來發現這樣的做法似乎並不太恰當,介紹基本的玩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若要在進階版的文章中一次介紹愛情公寓中其他一些不錯的功能或服務的話,一來文章篇幅可能太冗長,二來功能或服務是會推陳出新的,這樣的一篇文章絕對是無法包含所有的玩法,所以使用「進階版」一詞,似乎是不恰當的,因此,未來的做法則是傾向於以一篇文章的篇幅介紹某項我認為不錯的功能。
虛擬世界中的旅行
這次要介紹的功能則是愛情公寓中的「環島」。旅遊重視的是一種我們能夠體驗到的感受,這樣的感受是可以藉由視覺,聽覺等五感接觸而來,進而昇華至心靈上的一種享受過程。而旅遊基本上就是一種享樂主義的實現,在旅遊的過程中,有幾點是我們考量的重點,例如旅遊伴侶的選擇,跟不同的人(如朋友、戀人)一同旅行,所帶來的快樂與經驗是相當不同的,而旅遊地點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畢竟這是選擇這趟旅程的最主要目的。那麼愛情公寓如何在缺乏線索情境下,讓使用者在虛擬世界中感受到旅行所能帶來的「快感」?希望藉著親身在愛情公寓中進行「環島」的經驗,能夠試著來解釋這樣的一個虛擬的旅遊體驗。

好的交通工具決定一趟完美的旅行
首先在旅行中最重要的就是交通工具的選擇了,在愛情公寓中,交通工具的選擇是由男方來決定,女方則是透過「抽鑰匙」的方式進行配對,一旦配對成功就會展開環島旅程。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提供了如水牛車、跑車等讓我們進行環島,每個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水晶也有所不同,而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交通工具的選擇決定了我與對方在默契測驗上的「NG次數」,例如我選擇了水牛車,所以擁有三次的「NG次數」,如果用完的話,這趟旅程也就會結束。

在旅行的途中會出現半路突發狀況,這類狀況多半是一些小插曲,並不會影響兩人在默契上的NG次數,而「默契考驗」就會有所影響了。所謂的默契考驗就是指,在經過某個縣市景點時,會出現某個問題,根據雙方的回答是否相同來判斷有沒有默契,如果雙方的答案不一致就會出現一次NG,NG次數一旦用完的話,這趟旅程也就結束了,所以想要環島一圈還是挺不容易的!

記錄旅行回憶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會習慣用照片記錄旅行中的點點滴滴,愛情公寓中的環島旅程也注意到了這樣的小細節,在經過每個著名的景點時,可以與對方一起拍照留下美好的回憶,這些景點都是台灣每個縣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或地方,而這樣的方式也是企圖在營造一種「身歷其境」的感覺,雖然並非真的親臨現場留下足跡,但這樣的小功能倒也是頗令人玩味。

除了拍照之外,也可以在景點購買當地特產,不過特產並不是要跟對方一起共享的,而是讓我們帶回去做為拜訪其他鄰居時的「伴手禮」。

而在旅行途中除了答對默契測驗能夠增加彼此的好感之外,還能透過留言的方式對一同旅行的夥伴加油打氣,也能贈送對方小禮物為自己加分,同時也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

充滿神秘感的環島旅程
在這一趟環島旅行中,雙方的身分是保密的狀態,只有當環島一圈回到起點時,雙方才會知道彼此的身份(暱稱),然後可以進一步的拜訪對方小窩或是邀請一起同居。雖然愛情公寓提供的「環島」玩法,無法與現實生活中的旅行相比擬,但是透過一起旅行、一起接受默契考驗,最終才能知道對方的身份,有著一種吸引人玩下去的動力,而一起環島成功的兩人,無形之中也會加深對彼此的好感,當然,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也更高了!不過,如果環島失敗的話,就只剩下美好的回憶尚可追待了...

資料來源:愛情公寓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虛擬同居:為什麼要用鍵盤和滑鼠談感情?
幻想空間中的同居
拜科技所賜,現代的社會比起傳統社會是更為進步了,科技帶動整體社會的蓬勃發展,不論是在文化、基礎建設、經濟體系上都有著明顯的改變,而我認為科技的進步是源自於對前個世代的反動,不斷挑戰舊有的觀念,才有突破現狀的可能。從另個角度來看,科技不但挑戰自己,也挑戰既有的思想與文化,過去在老一輩的觀念中,認為「同居」是社會道德或社會期待所不認可的,是傳統婚姻制度下所不允許的行為,然而,儘管現代社會已愈趨開放,不少人在結婚之前就已經是同居狀態,但不可諱言的是,仍有許多人認為在婚前同居是「不好」的行為。
科技雖難以撼動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但卻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在網路世界中可以卸除現實生活中的束縛,具有液態流動身份的虛擬化身,隱藏了在真實世界中被諸多社會規範所約束的理性自我,揭露了被壓抑潛藏在內心世界的另一個渴望自我。網際網路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幻想的空間,也許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同居,但卻能夠在虛擬世界中與另一個人共享一個「家」,愛情公寓中的「虛擬同居」正是一個這樣的機制。
愛情公寓中的虛擬同居
在愛情公寓中的虛擬同居是一種心理上的同居,不存在實體的建築空間,雙方也無法面對面接觸,而是藉由愛情公寓提供的功能或服務達到情感上的交流。男女雙方在愛情公寓提供的「小窩」中共同生活,在這個虛擬空間中,可以佈置房間、留言給對方、贈送虛擬禮物或卡片、一起養寵物、澆花等,而除了可以交換彼此的生活經歷或是心情之外,兩人還可以一起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共同的回憶,彷彿就如同真實世界中的同居一般。
虛擬同居的參與動機
而究竟是什麼原因,或是在什麼樣的條件影響之下,人們會想要進入虛擬同居的世界?
曾智彥在其研究中指出,虛擬同居者的參與動機上最主要是以「交新朋友」為主,其中包含了純交友、先交友後愛情與純愛情的動機。純交友是指有些人只是單純想要交朋友,雙方的關係僅止於網路上而已;有些人則是以交友為先,後來若是找到適合對象再進一步發展;而少數人則是偏向尋找愛情為目的。其次的參與動機依序則是「好奇」、「體驗同居」與「獲得認同感」。
而除了上述幾點之外,我認為可以進一步從心理層面去探討,也就是說虛擬同居能夠滿足人們內心的幻想,人們沉浸其中,找尋心靈上的寄託。在愛情公寓中,沒有了傳統社會觀念的包袱,只要雙方看對眼就可以一起同居,能夠充分滿足想要嘗試「同居」的欲望,而且也不必擔心現實同居生活中所會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於渴望有人能夠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點滴的人來說,提供了一個幻想的園地,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沒有同居的對象,但在愛情公寓裡,他們有一個「家」,他們可以在這裡彌補現實生活中的失落。談戀愛、找到幸福的感覺,彈指之間變得輕而易舉。
消費習慣的改變
另外,愛情公寓台灣區負責人林志銘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則談到,經濟不景氣之下,網友對網路產生寄託,投注很多時間在網路上,藉由網路上的活動去取代在現實生活中必需花錢才能享受到的滿足。換言之,在景氣不好的情況下,造成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從以前吃大餐、看電影、逛街等娛樂活動,轉變成選擇在家看DVD、上網玩線上遊戲等,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的消費預算縮編,人們轉而向網路尋求解脫。林志銘認為這有可能是「愛情公寓」在經濟不景氣影響下,仍然能夠不受影響並穩健成長」的原因之一。
動機與需求密不可分
另外一點,我想提的是,除了上述的種種原因之外,是否還遺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動機,例如,除了正常的交友關係之外,是不是也有人是為了找尋所謂的「一夜情」而踏入這個虛擬世界?而根據新聞報導也指出,過去的確有人利用愛情公寓進行援交詐騙。這幾個動機是我們不希望在愛情公寓中所出現的,甚至是整個網際網的環境之中(雖然難以避免),但是既然要談動機,就必須回歸到使用者的需求之上,不論是心理或是其它層面上,一旦能夠更了解使用者參與的動機,就更能知道使用者需要什麼,業者(如愛情公寓)也才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與功能,而這是我們所樂見的。
資料來源:愛情公寓、曾智彥,(2007)。《虛擬同居之遊戲、快感與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愛情公寓」網站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PChome 新聞、NOW news
訂閱:
意見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