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虛擬同居:線下關係的加入


虛擬同居的關係發展模式

在選擇合適的對象之後,便會進一步的與對方展開虛擬同居,而根據曾智彥的研究中指出,虛擬同居關係發展的過程中,會遵循一個較為固定的模式,也就是從「同居磨合期」→「同居蜜月期」→「同居家人期」→「同居冷淡期/斷裂期」這樣的發展過程,而雙方的關係也會因為經歷的階段不同而產生變化。

在「同居磨合期」中,雙方對彼此的了解不深,也多了一層想像與期待,因此會處於一種彼此磨合的情況,所以會出現例如,對同居生活中的責任擬定出公約,討論家事工作(如照顧寵物、套房的擺設、花園的維護)等摸索雙方個性的方式。到了「同居蜜月期」後,雙方互動的往來會非常密切,會使用如MSN或即時通等方式,增加兩人聯絡的頻率。而在「同居家人期」中,雙方的互動會慢慢地變少,但是對於所共同建立的「小窩」有一定的認知,會定期做家事,雙方之間也仍相互關心。但是,當兩人的關係發展至「同居冷淡期/斷裂期」時,互動頻率就會更少,甚至是歸零,表示兩人已經無心繼續經營,最後導致關係的斷裂。

線下關係的加入

從上述的模式中,可以清楚的發現虛擬同居中互動關係發展的軌跡,這樣的模式不但可以解釋虛擬同居中的互動關係,也很近似於真實生活中親密關係的發展,但是,這樣的模式則存在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也就是「線下關係」的加入,曾也在其研究中點出了這個問題。因為雖然嘗試虛擬同居的使用者,並不一定會從線上的關係發展到線下的關係,但是,雙方如果「見面」之後,可能會對彼此產生不同的想法,進而改變虛擬同居中的互動關係,有可能雙方見了面之後,某方想像中的期待落空,導致同居關係的破裂,但也有可能因為預料之外的美好,而讓同居關係從「家人期」回歸至「蜜月期」。










和另一半虛擬同居

而如果從加入雙方真實生活中的互動來談的話,發展至「同居冷淡期/斷裂期」,代表的有可能只是雙方在線上關係的結束,但線下的關係卻有可能發展為另一種親密關係(如愛情、友情),這從點來看,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已經成為戀人或夫妻的兩人,會不會「虛擬同居」?從愛情公寓中的「幸福宣言」可以發現,愛情公寓中的確存在著現實生活中已是戀人或夫妻的兩人仍參與「虛擬同居」的實例。也就是說,即時兩人已發展至相當程度的親密關係,但是在虛擬同居中的關係卻不一定會走向所謂的「同居冷淡期/斷裂期」。














而我認為這樣的結果有一個很值得討論的部分,從這篇文章中可以得知「交新朋友」是玩愛情公寓最主要的動機,而在這裡不得不再提次的提到McLuhan的那句名言:「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也就是說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延伸,改變了人的感官,而科技的進步所帶來的速度感,從書信時代到電子時代,電子媒介取消了時間、空間上的差異,從媒介的發展來看,不斷演化的媒介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過去我們會寫情書,現在我們則進步到了在線上體驗同居,而媒介其實是做為人們交流、互動的管道或方式之一,目的就是在於「拉近彼此的距離」,也就是說我們想認識朋友,所以玩愛情公寓、體驗虛擬同居,然後從線上關係發展到了線下的關係,但為何已經在線下已經發展到了新密關係,在線上仍會繼續虛擬同居?如果是做為雙方聯繫、互動的管道之一?那麼MSN、即時通等社會性軟體相較之下應該是更為即時、便利,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提出的看法則是認為,仍須回歸到「虛擬同居」這點來尋求解答,也許虛擬同居所帶來的「家」的感覺,藉由共同營造一個小窩這樣的遊戲方式,增加對彼此的認同感,為這段親密關係加分,也從中享受、體驗所謂「愛情」的甜蜜。



資料來源:愛情公寓維基百科、曾智彥,(2007)。《虛擬同居之遊戲、快感與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愛情公寓」網站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曹家榮,(2005)。《資訊時代的媒介、速度與愛情》。資訊社會研究(9),頁267-294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虛擬同居:如何選擇同居對象?


上篇文章中曾談論到,虛擬同居中的友誼之形成與信任及自我揭露程度有所相關,而這篇文章的目的,則主要是針對在虛擬同居之前,如何選擇同居的對象進行探討。

擇友策略

愛情公寓最主要就是提供了一個「溝通的空間」,讓使用者在其中與他人進行交流,透過網頁上的印象整飾,建構出網路世界中的自我。而信任是建立一段良好關係的基石,但在信任之前,人們會根據某些判斷或偏向來決定是否開始這一段關係,現實生活中如此,在愛情公寓中的世界亦是如此,曾智彥在其研究中指出,使用者在虛擬同居前的擇友策略中,主要可分為三種策略:主動搜尋的「篩選策略」、被動挑選的「自我呈現策略」、互動式的「互餽策略」。

主動搜尋的「篩選策略」

主動搜尋的「篩選策略」是指,使用者會透過瀏覽其他人的套房擺設、愛情白皮書、日記內容等來尋找與自己在態度、想法、或觀念等一致的人,而個性的好壞與否也是使用者關注的另一個因素,特別是具備了幽默、老實、誠懇等特質的人越能吸引人,另外,相對於找尋相似性的作法,對於與自己在背景或個性不同的人,同樣也會產生吸引力。

被動挑選的「自我呈現策略」

為了能夠吸引其他人對自己產生興趣,使用者會在「暱稱的更換」、「自我介紹的魅力」、「日記的書寫」、「圖像化識別」等網路文本上用盡心思去營造,例如透過日記的書寫,透露自己的近況,引起別人的關心或注意,或是以某類風格的裝扮吸引喜愛這類風格的人。而透過這些網路文本的使用,使用者能夠呈現或變換出不同的自我。也就是說這是一種企圖利用愛情公寓提供的各種功能(如外貌裝扮、自我介紹等),創造出「可能」會吸引其他人的某些條件,經由這種主動的自我呈現,但卻被動等待其他人來與我進行交談或互動的方式。

互動式的「互餽策略」

有別於主動與被動的兩種策略,互動式的「互餽策略」是結合上述兩種方式進行擇友的策略,這種方式主要是取決於自身或對方的舉動來做判斷,通常是某一方對於另一方有了初步印象之後,憑著「你喜歡我、我喜歡你、你更喜歡我」的螺旋,進而發展出如螺旋般喜歡的正向回應。換言之,雙方對彼此的所作所為有所回應,持續的向對方表示好感,達到一種加乘的效果,藉由這樣你來我往的方式,雙方便有可能會發展出虛擬同居的關係。

策略的使用

整體而言,在愛情公寓中,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不同的策略,對有興趣的對象提出同居的邀請書,或是營造出一個更能吸引他人的自我形象,而在挑選對象時,有人可能會長期的使用一直都奏效的相同策略,也有人交替使用不同的策略,這是因為過去的經驗可能有成功也有失敗,所以每當尋找或吸引擇友對象一次,使用者就會修改每一次的擇友策略。而從這三種策略來看,互動式的「互餽策略」其實就是結合了主動與被動的策略,而使用者也並非只是單就某個策略進行使用而已,事實上,當我們被動的呈現自我時,就是主動的在替自己進行搜尋的策略。


資料來源:愛情公寓維基百科、曾智彥,(2007)。《虛擬同居之遊戲、快感與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愛情公寓」網站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虛擬同居:友誼如何形成?


藉由社會化的過程,一個人從嬰兒時期開始學習各種態度、價值、行為等,並將之內化,使自己成為一個能夠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的個體。而在此社會化過程中,與他人的接觸是極為重要的一環,透過與他人的相處,我們得以形塑自我的形象與認同,也藉此建立不同的相處模式。舉例來說,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如剛進入大學),在這個環境中有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人,而如何從這些人之中「挑選」出能夠發展並維持或是拒絕往來的人,可能是因為興趣,例如我喜歡打籃球,所以當我知道某人也喜歡打籃球時,我會特別注意他;也可能是因為個性,一個實事求是跟一個粗線條的人,很有可能會彼此互相對立。

信任至上

而影響友誼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是「信任」則是維持這段人際關係中最關鍵的因素,在現實生活中,除非刻意隱藏某些個人條件,透過面對面的交流,我們在相處的過程之中可以很容易的判斷,這個人值不值得信任?當我們與某個人相處的越久,會開始慢慢的熟悉、瞭解他,對方也會在相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透露出關於個人的一些訊息(如個性、喜好等),我們便是根據這一來一往的互動中,選擇相信或不相信,也影響著這段人際關係發展的進程。

友誼如何形成

但是在網際網路中,是一個主要以文字為溝通語言的交流環境,缺乏了一些社會情境線索,如表情、動作等非語言傳播,很多時候,我們是透過文字的交談來理解電腦彼端的那個人。雖然CMC和FTF在本質上就有很大的差異,但也由於傳播科技的進步,線上人際關係的發展早已難以用過去傳統的CMC理論加以解釋,在這個虛擬的空間之中,同樣有可能超越傳統的人際管道,發展成進一步的親密關係。而虛擬同居是愛情公寓中最重要的部分,小窩裡的友誼則是如何形成的?林佳瑩在其研究中,則針對這個部份進行了探討。

信任與自我揭露

林佳瑩在其研究中指出,「虛擬同居」滿足了人們心中的幻想,可以重新塑造一個全然不同的性別、角色,透過網路上的人際交往,人們可以隨時進行溝通,並展現個人的魅力,更能夠藉由訊息的傳遞,進行個人喜好上的判斷,或是判斷對方的意圖,而「自我揭露」是建立線上友誼關係的重要因素,大部分的使用者也都認為在網際網路中能夠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研究中並指出,信任與自我揭露具有顯著正相關,當愛情公寓的使用者信任越高時,自我揭露也會越高,反之亦然,也就是說使用者對網際網路越信任,會透露出更多關於自己的訊息。

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出,網路(或該研究中的愛情公寓)做為一個人際關係的交流平台,其信任程度對於人們願意在虛擬世界中透露出更多關於現實生活中的相關訊息扮演了重要的關鍵,對於其他使用者的信任程度,同樣也決定了自我揭露程度的高低,當我越信任你時,我會告訴你更多關於我的事情,而我告訴你越多其實也正代表著我越信任你。因此,文字做為網路上主要的溝通語言,在這場愛情公寓的遊戲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不論是個人特質的描述(如基本資料)、運用文字的能力(甜言蜜語或幽默對談)等,不但是初步取得好感及信任的第一步,同時也是發展並維持友誼(甚至是親密關係)的竅門。

關於CMC的修正

回到傳統CMC對於線上人際關係的討論,如社會情境線索缺乏假說、社會臨場感理論、媒介豐富理論等都指出,CMC對於人際關係的發展有所限制,但是傳播科技的快速發展則使得這樣的說法有待修正,例如使用笑臉、臉紅等表情,符號或特有的網路語言(如ORZ)尚可彌補缺乏非語言傳播之不足,而藉由這樣的互動方式,情感的流動將更為豐富,是故,當兩個陌生人選擇在愛情公寓中進行虛擬同居,甚至發展出線下的親密關係時,著實也不需太過驚訝!


資料來源:林佳瑩,(2005)。《虛擬同居成員之友誼形成─以愛情公寓網站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愛情公寓環島行


之前我曾經在這篇文章中,介紹了愛情公寓一些基本的玩法,提供了什麼樣的服務或功能等,並打算將愛情公寓的玩法分為入門篇以及進階篇,不過,後來發現這樣的做法似乎並不太恰當,介紹基本的玩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若要在進階版的文章中一次介紹愛情公寓中其他一些不錯的功能或服務的話,一來文章篇幅可能太冗長,二來功能或服務是會推陳出新的,這樣的一篇文章絕對是無法包含所有的玩法,所以使用「進階版」一詞,似乎是不恰當的,因此,未來的做法則是傾向於以一篇文章的篇幅介紹某項我認為不錯的功能。

虛擬世界中的旅行

這次要介紹的功能則是愛情公寓中的「環島」。旅遊重視的是一種我們能夠體驗到的感受,這樣的感受是可以藉由視覺,聽覺等五感接觸而來,進而昇華至心靈上的一種享受過程。而旅遊基本上就是一種享樂主義的實現,在旅遊的過程中,有幾點是我們考量的重點,例如旅遊伴侶的選擇,跟不同的人(如朋友、戀人)一同旅行,所帶來的快樂與經驗是相當不同的,而旅遊地點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畢竟這是選擇這趟旅程的最主要目的。那麼愛情公寓如何在缺乏線索情境下,讓使用者在虛擬世界中感受到旅行所能帶來的「快感」?希望藉著親身在愛情公寓中進行「環島」的經驗,能夠試著來解釋這樣的一個虛擬的旅遊體驗。











好的交通工具決定一趟完美的旅行

首先在旅行中最重要的就是交通工具的選擇了,在愛情公寓中,交通工具的選擇是由男方來決定,女方則是透過「抽鑰匙」的方式進行配對,一旦配對成功就會展開環島旅程。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提供了如水牛車、跑車等讓我們進行環島,每個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水晶也有所不同,而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交通工具的選擇決定了我與對方在默契測驗上的「NG次數」,例如我選擇了水牛車,所以擁有三次的「NG次數」,如果用完的話,這趟旅程也就會結束。











在旅行的途中會出現半路突發狀況,這類狀況多半是一些小插曲,並不會影響兩人在默契上的NG次數,而「默契考驗」就會有所影響了。所謂的默契考驗就是指,在經過某個縣市景點時,會出現某個問題,根據雙方的回答是否相同來判斷有沒有默契,如果雙方的答案不一致就會出現一次NG,NG次數一旦用完的話,這趟旅程也就結束了,所以想要環島一圈還是挺不容易的!











記錄旅行回憶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會習慣用照片記錄旅行中的點點滴滴,愛情公寓中的環島旅程也注意到了這樣的小細節,在經過每個著名的景點時,可以與對方一起拍照留下美好的回憶,這些景點都是台灣每個縣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或地方,而這樣的方式也是企圖在營造一種「身歷其境」的感覺,雖然並非真的親臨現場留下足跡,但這樣的小功能倒也是頗令人玩味。











除了拍照之外,也可以在景點購買當地特產,不過特產並不是要跟對方一起共享的,而是讓我們帶回去做為拜訪其他鄰居時的「伴手禮」。











而在旅行途中除了答對默契測驗能夠增加彼此的好感之外,還能透過留言的方式對一同旅行的夥伴加油打氣,也能贈送對方小禮物為自己加分,同時也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











充滿神秘感的環島旅程

在這一趟環島旅行中,雙方的身分是保密的狀態,只有當環島一圈回到起點時,雙方才會知道彼此的身份(暱稱),然後可以進一步的拜訪對方小窩或是邀請一起同居。雖然愛情公寓提供的「環島」玩法,無法與現實生活中的旅行相比擬,但是透過一起旅行、一起接受默契考驗,最終才能知道對方的身份,有著一種吸引人玩下去的動力,而一起環島成功的兩人,無形之中也會加深對彼此的好感,當然,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也更高了!不過,如果環島失敗的話,就只剩下美好的回憶尚可追待了...















資料來源:愛情公寓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虛擬同居:為什麼要用鍵盤和滑鼠談感情?


幻想空間中的同居

拜科技所賜,現代的社會比起傳統社會是更為進步了,科技帶動整體社會的蓬勃發展,不論是在文化、基礎建設、經濟體系上都有著明顯的改變,而我認為科技的進步是源自於對前個世代的反動,不斷挑戰舊有的觀念,才有突破現狀的可能。從另個角度來看,科技不但挑戰自己,也挑戰既有的思想與文化,過去在老一輩的觀念中,認為「同居」是社會道德或社會期待所不認可的,是傳統婚姻制度下所不允許的行為,然而,儘管現代社會已愈趨開放,不少人在結婚之前就已經是同居狀態,但不可諱言的是,仍有許多人認為在婚前同居是「不好」的行為。

科技雖難以撼動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但卻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在網路世界中可以卸除現實生活中的束縛,具有液態流動身份的虛擬化身,隱藏了在真實世界中被諸多社會規範所約束的理性自我,揭露了被壓抑潛藏在內心世界的另一個渴望自我。網際網路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幻想的空間,也許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同居,但卻能夠在虛擬世界中與另一個人共享一個「家」,愛情公寓中的「虛擬同居」正是一個這樣的機制。

愛情公寓中的虛擬同居

在愛情公寓中的虛擬同居是一種心理上的同居,不存在實體的建築空間,雙方也無法面對面接觸,而是藉由愛情公寓提供的功能或服務達到情感上的交流。男女雙方在愛情公寓提供的「小窩」中共同生活,在這個虛擬空間中,可以佈置房間、留言給對方、贈送虛擬禮物或卡片、一起養寵物、澆花等,而除了可以交換彼此的生活經歷或是心情之外,兩人還可以一起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共同的回憶,彷彿就如同真實世界中的同居一般。

虛擬同居的參與動機

而究竟是什麼原因,或是在什麼樣的條件影響之下,人們會想要進入虛擬同居的世界?

曾智彥在其研究中指出,虛擬同居者的參與動機上最主要是以「交新朋友」為主,其中包含了純交友、先交友後愛情與純愛情的動機。純交友是指有些人只是單純想要交朋友,雙方的關係僅止於網路上而已;有些人則是以交友為先,後來若是找到適合對象再進一步發展;而少數人則是偏向尋找愛情為目的。其次的參與動機依序則是「好奇」、「體驗同居」與「獲得認同感」。

而除了上述幾點之外,我認為可以進一步從心理層面去探討,也就是說虛擬同居能夠滿足人們內心的幻想,人們沉浸其中,找尋心靈上的寄託。在愛情公寓中,沒有了傳統社會觀念的包袱,只要雙方看對眼就可以一起同居,能夠充分滿足想要嘗試「同居」的欲望,而且也不必擔心現實同居生活中所會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於渴望有人能夠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點滴的人來說,提供了一個幻想的園地,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沒有同居的對象,但在愛情公寓裡,他們有一個「家」,他們可以在這裡彌補現實生活中的失落。談戀愛、找到幸福的感覺,彈指之間變得輕而易舉。

消費習慣的改變

另外,愛情公寓台灣區負責人林志銘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則談到,經濟不景氣之下,網友對網路產生寄託,投注很多時間在網路上,藉由網路上的活動去取代在現實生活中必需花錢才能享受到的滿足。換言之,在景氣不好的情況下,造成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從以前吃大餐、看電影、逛街等娛樂活動,轉變成選擇在家看DVD、上網玩線上遊戲等,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的消費預算縮編,人們轉而向網路尋求解脫。林志銘認為這有可能是「愛情公寓」在經濟不景氣影響下,仍然能夠不受影響並穩健成長」的原因之一。

動機與需求密不可分

另外一點,我想提的是,除了上述的種種原因之外,是否還遺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動機,例如,除了正常的交友關係之外,是不是也有人是為了找尋所謂的「一夜情」而踏入這個虛擬世界?而根據新聞報導也指出,過去的確有人利用愛情公寓進行援交詐騙。這幾個動機是我們不希望在愛情公寓中所出現的,甚至是整個網際網的環境之中(雖然難以避免),但是既然要談動機,就必須回歸到使用者的需求之上,不論是心理或是其它層面上,一旦能夠更了解使用者參與的動機,就更能知道使用者需要什麼,業者(如愛情公寓)也才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與功能,而這是我們所樂見的。




資料來源:愛情公寓、曾智彥,(2007)。《虛擬同居之遊戲、快感與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愛情公寓」網站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PChome 新聞NOW news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論自我與生活風格在愛情公寓中的展示


網際網路的匿名性

網際網路最大的魅力莫過於其豐富的自由性,而這種自由如何發揮,重點在於網際網路所具有的匿名性性質。1993年7月5日在《紐約客》所刊登的一則漫畫的標題中,「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充分顯現出了任何人都有能力在網路上隱藏與自己相關的線索,網路的匿名性讓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化身為另一個性別、年齡,甚至種族的人。

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的階級地位很有可能不再是具有絕對的意義,因為任何人都有能力在網路上重製個人的身分。起初,文字做為網路書寫、甚至是表達個人看法、價值觀的一種方式,而在現今圖像、符號當道的網際網路中,文字不再能做為唯一可以「說故事」的方式。

自我身份的重構

在愛情公寓中,除了一些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照片等(都能夠進行造假)之外,還提供了不等的功能或服務讓網友來「說」關於自己的故事,就Goffman的戲劇理論而言,Goffman認為社會是一個舞台,人們使用道具和布景創造各種形象的演員,例如:穿名牌衣服(或許無意炫耀穿名牌),但他穿的名牌卻可以傳達出一個印象。如同人在互動中會希望表現出穩定的自我,讓他人接受,努力進行特殊的形象整飾(impression manafement),控制自我表現出的行為,在一定社會場景中給對方一個好印象。

而當人們使用愛情公寓裡的功能與其他人進行交談、互動,其實就是刻意戴著某種面具來展現某種身份,一來有意刻意隱瞞真實世界裡的客觀身份,二來嘗試透過虛擬化身來探索如何展現自我身份。例如,原本我是個不修邊幅的人,但卻能夠透過愛情公寓裡提供的個人造型(風度翩翩紳士裝扮)營造出我是個具有時尚、有禮、浪漫等特質的男孩(如下圖示)。















網際網路作為一個允許多重認同的場域,我們身居其中能夠自由去探索自我甚至改變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個人可以在網路中操演各式各樣的自我,不必對應日常真的真實生活,人們即可揭露出潛意識中的期待,嘗試不同扮演,擴展自我。換句話說,在愛情公寓裡,那個風度翩翩的「我」才是真正的我,這是重構自我身份的另一個方式,也是滿足自我認同與幻想的追求。

生活風格,物以類聚

而除了對自我身份的重構與認同之外,愛情公寓也可以說是一種生活風格的再現,生活風格能夠是個人追求生活型態的方式,也可以是個人品味的展現,Bourdieu指出,人們會憑藉著習癖(habitus)來認知、解讀和評價文化品味,而習癖(habitus)是提煉於人們過去的生活經驗,亦即,個人生活風格的展現乃是由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所形成,換句話說,現實生活中,我是個喜歡運動,熱愛大自然的男孩,而在愛情公寓中,我會將我的小窩佈置陽光、運動風格的房間(如下圖示)。













而Bourdieu又說,人們會依據習癖(habitus)分類品味,但其實也分類了自己。在愛情公寓中,如何吸引人是相當重要的一點,透過生活風格的再現,我可以吸引和我具有相同喜好的人,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而在缺乏真實身份的線索可尋之下,擁有同樣的興趣或偏好成為與他人交往或互動的重要依據,因此,在愛情公寓中的第一眼印象,個人形象的塑造與風格的展示便成為能否有後續發展的重要關鍵之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愛情公寓怎麼玩?(入門篇)

「目前愛情公寓共有1702093位住戶,889461間女生單身小窩,63748間兩人甜蜜小窩,685136為等候愛情的男孩。」

愛情公寓的基本玩法

進入愛情公寓的首頁隨即可見到有多少人曾經或正在這裡有著一個夢,一個追求幸福的夢想,主打戀愛交友的愛情公寓不但讓網友們有機會能夠認識彼此,更可以藉由不同的互動方式進一步了解對方。而戀愛和交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原本就是稀鬆平常的事,難道是嫌朋友太少,還是想多談幾次戀愛,才會入住這棟「愛情公寓」?愛情公寓究竟有什麼魔力,能夠吸引這麼多人在這個虛擬世界中築巢?

既然要談「愛情公寓」,首先就必須了解愛情公寓怎麼玩?在愛情公寓裡怎麼與別人互動?因此我希望用兩篇文章的篇幅來介紹愛情公寓提供了哪些服務與互動方式,在這篇文章(入門篇)中我將先說明愛情公寓的基本玩法,另篇文章(進階篇)則是關於一些我認為不錯的功能。

會員制收費

首先必須說明愛情公寓是有收費機制的,流通的貨幣稱之為i幣,1i幣約略於台幣1元,愛情公寓並非是強制收費的社群網站,但是如果想要玩的持續、玩的夠久的話,沒有i幣是行不通的,當然也可以選擇成為VIP會員,享有更多服務,例如留言次數無限、購物打七折等等。

打造虛擬分身

愛情公寓的基本玩法大致上包括了個人造型的更換小窩佈置養寵物等等,換句話說,這些功能都是營造個人形象的方式。愛情公寓提供了網友在網路世界建構出另一個虛擬身份,也許在現實世界中,並非人人都是俊男美女,但在愛情公寓裡,大家都是另一個金城武、林志玲,而不同裝扮(或小窩佈置)的展現也是企圖突顯出個人獨特的風格,藉此吸引他人的目光,或者是說,滿足了自己的另一個「幻想」

隨心所欲的個人造型

左邊的人物是一開始提供的基本造型,簡陋!非常的簡陋!但逛了一趟公寓禮品館後,就可以開始試著為自己做一些特別的裝扮,從髮型到服飾、甚至是配件、特殊動作等應有盡有,完全是取決於個人品味來打造自己的外型,所以說阿宅們在這裡也是帥慘了啊!















老實說,這裡的選擇真的是非常多樣化,雖然沒有什麼Prada、Amani,但也有「棒棒糖男孩裝扮」、「無法抗拒甜點紳士」等等,也是夠吸引一堆人了吧!馬上就來試穿一下「棒棒糖男孩裝扮」吧!















試穿過「棒棒糖男孩裝扮」後,我覺得相當不滿意,畢竟我已經不是男孩了,不過我還是挑選了幾樣覺得不錯的商品,現在就來搭配看看!















在虛擬世界中築巢

搭配造型完畢之後,接下來就來佈置我的小窩,沒錯!小窩一開始也是相當的簡陋,用家徒四壁來形容相信也不為過。不過小窩還包括了不同的格局可以選擇,有臥室、廚房、浴室、客廳等。













同樣我們可以到小窩商品館裡選擇我們喜歡的傢俱,這裡的選擇更是多樣化了,大約有一千多個商品可以挑選,雖然在佈置小窩時提供了許多商品,但是在小窩內部的裝潢上,擺設角度的彈性略嫌不足,介面的設計是以2D為主,無法做到如旋轉等效果,造成許多傢俱只能固定朝向某個方位,因此未來在這點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而除了一般室內的傢俱之外,還有戶外的全景可以選擇,例如「踏在月球表面」、「極光冰天雪地」等等,不得不說,還真是創意十足啊!而如果懶得一件件挑選的話,也可以選擇將整間精心打造後的小窩原封不動的「買」回家。














我的小窩其一,綠意盎然,感覺很有生氣的臥室!













我的小窩其二,夏天快到了,應景一下!













增加飼養寵物的玩法

一般來說,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通常會先打量一下對方的外表,而外貌絕對不是做為評斷一個人的唯一標準,畢竟天底下哪來這麼多帥哥美女,相信大多數人都是覺得只要看得順眼就好。而當我們邀請另一半到家裡作客時,也會將家裡的環境做個整理打掃,至少看起來不要顯得髒亂,在愛情公寓裡也是如此,試圖透過個人造型和小窩佈置給予他人一個好的初步印象,那麼,養寵物呢?














我的看法是,愛情公寓裡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互動方式,就是「同居」,簡單來說,就是可以邀請有興趣或想進一步發展的對象與自己同居,兩個人同住一個屋簷下,除了佈置兩人愛的小窩之外,還有一些事情是要共同去維持的,養寵物就是一個了解彼此的方式。例如女生可以透過觀察男生平日是不是有細心照料寵物,而男生也可以藉由照顧寵物的做法表示自己的細心與體貼。另一點則是認為,養寵物的功能在某種程度上,也為愛情公寓帶來了更多元的玩法,頗有加分的效果。















互動方式

以上介紹的三項功能是愛情公寓最基本的玩法,而如何與愛情公寓的其他人進行基本的互動,就是透過這些功能加以延伸而來。

我可以拜訪別人的小窩,其他鄰居當然也能夠來參觀我的小窩。















我可以邀請別人來我的小窩作客,在小窩哈拉區裡透過留言的方式與別人進行對話。















我可以送禮給我想認識或是我有興趣的人。














我也可以徵求室友一起打造愛的小窩。















另外,愛情公寓也提供了個人相簿、日記本、留言板等功能,可以進一步的介紹關於自己的點點滴滴,也能幫助我們了解那些自己有興趣的對象。整體而言,愛情公寓提供了不少功能,雖然可以結合不同的功能達到互動的效果,但是在進入愛情公寓初期,操作上感覺略嫌複雜,不過也由於自由度極高,因此在與他人的互動上能夠延伸出許多方式,而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介紹愛情公寓中更有創意的互動方式。

愛情公寓的種種功能及服務,要一一完整介紹相當不容易,若說這是教學文,專業程度或許還有待加強,我的目的也僅在於希望能夠發揮一個引導的作用,讓對愛情公寓有興趣的人可以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資料來源:愛情公寓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入住「愛情公寓」之前

媒介即訊息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重心,舉凡工作、課業,甚至是娛樂,網際網路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換言之,網際網路能夠主宰我們的生活與日常事務的運行,可說是不爭的事實。McLuhan曾說過:「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他認為媒介的內容重要,但更不能忽略的是「媒體」在傳播過程中扮演了何等重要的角色,而正因為媒介的延伸正是人們感官的延伸,媒介延伸,改變了人的感官,也改變了人們看待社會的方式,那麼,究竟媒介是如何改變人們?

無限延伸的關係

從古至今,人與人之間都是透過彼此的聯繫而建立起關係,你、我、他,我們便是透過這樣一層層的關係而建築起社會的網絡,也許我不認識你,但我能透過他得知你或你的消息,而廣播、報紙,乃至於電視的出現,都將我們所知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廣大,人們的關係也透過媒體變得更為緊密,的確,我們並非能夠透過電視與螢幕中的名人們更加親密,但是網際網路卻使得我們能夠與彼方的他人產生許多互動,不同於人際傳播,我們的所見所聞不再是僅來自身邊的人,也許網路上的那個「他」將來可能也影響著我們的一舉一動。那麼如何在網路上觀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經過一些資料的蒐集與思考之後,我決定入住
愛情公寓,親身體驗網際網路中的人際關係。



愛情公寓

為什麼我會選擇以「愛情公寓」作為這個blog的主題?理由很簡單,因為這是一個由許多人們的不同需求而產生的一個龐大的虛擬社群,雖然網際網路上存在著許多不同類型的虛擬社群,但是愛情公寓卻是一個必須用心經營彼此間的關係才能夠持續玩下去的「遊戲」。還記得曾在
《數位之牆》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認為在Web2.0時代,人才是商品,關係才是重點,讓人思考著如何遵循這樣的模式而達到獲利的效果,剛好這次也藉由課程的緣故,提供了一個機會去尋找相關的主題,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我認為愛情公寓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我選擇將愛情公寓作為這個blog的主題。



邊玩邊想

在還沒接觸愛情公寓前,我對它的印象僅停留在一個「升級版的聊天室」,上面不外乎充斥著一些感覺寂寞、需要陪伴的人,這是個相當先入為主的觀念,畢竟在我使用的時候也不是因為我希望有人陪我說說話、打發時間之類的,而最近幾次玩過愛情公寓之後,我發現愛情公寓裡提供了許多服務或者是工具幫助人們建立、經營彼此的關係。在一開始,大家都擁有自己的一個小窩,用「家徒四壁」來形容這個簡陋的小窩一點也不為過,然後開始認識新朋友,深入經營與其他住戶間的關係,最後‧‧‧我想最後的發展很難評論,其實我也很好奇玩到最後會有什麼結果。

因此,我希望能藉由親身體驗愛情公寓這款遊戲進行觀察與評論,試著從自己的觀點去探究與解釋人們為什麼要玩愛情公寓?如何經營虛擬社群中的人際關係?也希望能試著討論在這個不景氣的年代,愛情公寓如何在網際網路中擁有一席之地,創造屬於自己的「宅經濟」。






資料來源:
《數位麥克魯漢》維基百科數位之牆

 

Virtual World, I'm in. Powered By Blogger © 2009 Bombeli | Theme Design: ooruc